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 >  >  详情
陈平原、夏晓虹携新著讲述“有声的中国与无尽的女界”
2023-08-18 08:01:36    来源:文汇


【资料图】

8 月 17 日,上海书展期间,一场名为 " 有声的中国与无尽的女界 " 的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办。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晓虹分享了他们各自的新书,并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陈子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戴燕进行了精彩的对谈,百余名读者现场参与。《有声的中国——演说的魅力及其可能性》

陈平原 著

商务印书馆

作为 " 传播文明三利器 " 之一,演说在晚清的兴起,令人瞩目。整个 20 世纪中国,但凡有效的思想启蒙或广泛的社会动员,都离不开 " 演说 " 这一利器。正因此,对于现代 " 演说 " 的研究,不仅涉及其具体内容,更牵涉演讲的立意、文体、姿态、听众反应及传播效果等诸多视角。而所有流传久远的 " 伟大的演说 ",不仅系于演说者的个人才华与诉求,更与整个时代的风尚与精神相契合。陈平原教授的新作《有声的中国——演说的魅力及其可能性》,可以说是一次特殊的探索:通过钩稽 " 演说 " 的变化,兼及阅读(文字)、倾听(声音)与观看(图像)三种触摸历史的路径,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现代中国,也借以透视整个时代的政治与文化氛围。正如作者所言:" 演说的魅力及其可能性,乃一时代社会是否活跃、政治是否开明、学术是否繁荣的重要表征。" 不难看出,陈平原正是希望借助那些隐匿于寂静深处的 " 演说 ",寻找触摸历史的入口。

在现场活动中,陈平原教授从人文史及声音研究入手,论及 " 声音 " 之于 " 文学 "、之于 " 学问 " 以及之于 " 现代民族国家 "。他考辨了 " 演说 " 的传入与嬗变,并提到,演说可以是政治宣传,可以是社会动员,也可以是思想启蒙或学术普及。在这一次声音研究的尝试中,希望深入技术及政治、文化层面,考察晚清以降的 " 演说 ",是如何被鼓动及训练出来的。此外,他还特别着眼于演说的政治功能与美感实践,借助演说之氛围、演说之乡音、演说之变奏、演说之危险、演说之诗性等层面,讨论若干兼擅演说理论与实践的政治人物及其演说名篇,注重声音转化为文字,以及 " 以话为文 " 的得失成败。结合当下,从鲁迅的演说通过何种方言传播切入,戴燕教授也认为在音视频流行的这个时代,声音的传播研究对近现代有声的中国是非常重要的。

《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

夏晓虹 著

女界,则为另一时代之切片。秋瑾可谓 20 世纪中国知名的女性之一。1907 年 7 月 15 日在绍兴就义后,百年来,女界中为世人普遍熟悉与持久关注的,秋瑾是一人,真正当得起俗话所谓 " 活在人们心中 "。对其 33 岁短促一生的研究早已硕果累累,关于秋瑾的讨论与叙述却一直不曾停歇。夏晓虹教授从 20 世纪中国社会思潮视野论述秋瑾,在细致爬梳秋瑾史料的基础上 " 对秋瑾的经历、人生际遇、个性、思想、诗词作品的流传,以及形象的演化等 " 进行了阐释,细致描摹出秋瑾的传奇人生,浓缩式地再现了近代中国激荡的思潮更迭和演进态势,借以呈现隐含其间的百年政治风云与学术潮流。这本《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正是希望从一个人看一个世纪的中国的变迁——犹如一部传奇的人生:从湖南时期擅长词章的 " 才女 ",到北京时期接受男女平权启蒙的女学先进,再到留日时期崇奉民族革命的 " 英雌 ",最终以组织武装起义的光复军领袖而献身。此外,陈子善教授还认为,《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中对秋瑾诗词版本的梳理非常细致周到,对现代文学文化研究也是很好的启示。

从才女到英雄,活动现场读者和嘉宾讨论了这样一个议题:秋瑾本人到底希望以怎样的身份被历史铭记?夏晓虹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她在现场的主题演讲中还提到,秋瑾最后的死于革命,使她的被杀超越了同时代女性之死的意涵。尤其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后,革命具有了正当合法性,秋瑾被作为革命先烈、" 巾帼英雄 "(孙中山题词)不断被追怀和推崇,这也是纪念秋瑾的活动至今绵延不绝、而且高潮迭起的根本原因。可以说,秋瑾的生命历程,浓缩式地再现了近代中国激荡的思潮演变,也比一般闭锁闺中的女性拥有了更广阔的社会牵动面。

据悉,《有声的中国》和《秋瑾与二十世纪中国》是 " 人文史丛书 " 的先声之作,是商务印书馆与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合作的一套新人文研究丛书。丛书确立此前未见使用的 " 人文史 " 概念,意在打破越来越精细的研究领域划分,将各人文学科的思考融会贯通。关注文学史、艺术史、学术史、思想史、教育史、媒介史等,透过相互间的区隔、纠缠与对话,挖掘其中蕴涵的时代精神与文化变迁。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

关键词:

上一篇:简 讯
下一篇:“大肉签”新股频出 8月以来新股首日平均涨幅160%